如何規劃三個月的登山前肌力訓練課表:循序漸進的建議

如何規劃三個月的登山前肌力訓練課表:循序漸進的建議

目標設定與自我評估

在開始規劃三個月的登山前肌力訓練課表前,第一步就是針對你即將挑戰的登山路線、天數以及難度來進行清楚的目標設定,並做好自身體能與健康狀況的自我評估。這樣才能讓後續訓練更有方向,也能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。

依登山計畫設定肌力訓練目標

台灣山林多變,有玉山、雪山等高海拔百岳,也有郊山健行或兩天一夜的縱走路線。你的訓練內容會因應下列幾個因素調整:

項目 內容範例 建議訓練重點
路線長度 短程郊山(5公里內)
中程(6-15公里)
長程(16公里以上)
耐力、腿部力量
心肺功能、核心穩定
全身肌耐力、背負能力
爬升高度 500公尺以下
500~1500公尺
1500公尺以上
階梯訓練
負重深蹲
上下坡爆發力訓練
預計天數 單日來回
兩天一夜
三天以上縱走
恢復能力
連續多日負重適應
腳踝與膝蓋保護性訓練
特殊需求 溼滑岩壁、繩索攀登、涉水等地形 手臂抓握力、核心平衡感訓練

體能及健康狀況自我評估方法

每個人的基礎體能不同,建議先用以下方式簡單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態:

檢測項目 方法說明 參考標準/建議改善方式
BMI指數/體重管理 BMI=體重(kg)/身高(m²) BMI 18.5~24為佳;過重或過輕請留意飲食調整及基礎體能提升。
心肺耐力測試 六分鐘快走測試,看能走多遠且無明顯喘息或胸悶。 若易喘,建議加強慢跑或騎腳踏車等有氧訓練。
腿部力量檢查 徒手深蹲20下,觀察膝蓋穩定性與是否痠痛。 無法完成請從較低組數開始逐步增加。
核心穩定性檢查 棒式撐體,維持30秒至1分鐘。 不足30秒可先從10秒慢慢累積時間。
關節活動度檢查 單腳站立閉眼10秒,左右各測一次。 若不穩定,需加強平衡感和踝關節穩定訓練。

建立個人化訓練基準表單

建議可以簡單記錄上述自我檢測的結果,作為未來三個月訓練成效追蹤的依據。例如:

日期 BMI/體重(kg) 快走距離(公尺) 深蹲次數(下) 棒式時間(秒)
-/-/- -/-

溫馨提醒:

  • 如有慢性疾病、關節舊傷或近期健康疑慮,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意見再開始訓練。
  • 自我評估不是比賽,只是協助你了解起點,讓每一步都更有信心!

2. 訓練原則與肌群介紹

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

登山需要良好的體能基礎,尤其是肌力與耐力。對於初學者或久未運動的人來說,規劃三個月的登山前訓練時,最重要的就是循序漸進。這表示一開始不需要做太高強度、太多次數的訓練,而是從較輕鬆、簡單的動作開始,等身體適應後再慢慢增加重量、次數與組數。這樣可以避免運動傷害,也能讓身體有時間恢復與成長。

適度恢復的重要性

在訓練過程中,適度休息和恢復同樣重要。每週至少安排一天完全休息,並且在不同部位交替訓練,讓肌肉有充分修復的機會。這樣才能確保訓練效果,同時降低疲勞和受傷風險。

關鍵肌群解析

登山時常會遇到上下坡、背負裝備等情況,因此加強特定肌群對提升表現非常有幫助。以下表格整理出登山必練的主要肌群及其作用:

肌群 舉例部位 對登山的幫助
大腿前側(股四頭肌) 大腿正面 負責爬坡推進、穩定膝蓋上下階梯時特別重要
臀部(臀大肌) 屁股部位 協助髖部發力,上坡與背重物時力量來源
核心肌群(腹部、下背) 肚子、腰部 維持身體平衡,減少背包負擔造成的不適感
小腿(腓腸肌、比目魚肌) 小腿後側 支撐腳踝穩定,下坡或長距離行走時防止抽筋

如何針對這些肌群訓練?

針對上述關鍵肌群,可以安排像深蹲、弓箭步、橋式、棒式(Plank)、提踵等基本訓練動作。不僅可以用徒手做,也能逐漸加入彈力帶或啞鈴等輔助器材,加強訓練效果。記得每次運動前都要熱身,結束後也要伸展放鬆,以預防運動傷害。

三個月分階段訓練規劃

3. 三個月分階段訓練規劃

初期階段(第1-4週):打底與習慣養成

剛開始訓練時,最重要的是讓身體適應運動的節奏,培養正確的動作模式,並建立基本肌耐力。這個階段不用急著挑戰高強度,而是要注重每個動作的標準、頻率及持續性。

週次 重點目標 建議頻率 推薦訓練內容
第1-2週 啟動核心、下肢肌群
熟悉動作技巧
每週2-3次 深蹲、弓步蹲、平板撐、登山者式(Mountain Climber)、徒手背包負重步行
第3-4週 增加組數與次數
提升耐力基礎
每週3次 每個動作12-15下為一組,共做2-3組
可逐漸加入簡單上下樓梯訓練

進階階段(第5-8週):強化肌群與負重適應

進入第二個月,可以開始增加訓練強度,例如提高重量或延長訓練時間。這時也可模擬登山時背負裝備的狀態,讓身體提早習慣壓力。

週次 重點目標 建議頻率 推薦訓練內容
第5-6週 增加負重
強化核心穩定
每週3次
搭配1次有氧(快走/慢跑)
加上小重量(如水壺、輕背包)進行深蹲、硬舉、登山者式
平板撐時間增加至30秒以上
上下樓梯背包負重訓練(5~10公斤)
第7-8週 複合式訓練
提升心肺耐力
每週3-4次
搭配1-2次戶外健走或郊山行走
循環訓練:深蹲→弓步蹲→登山者式→平板撐→上下樓梯,每組休息30秒,做3~4組
背包負重逐步提升至10公斤左右,時間拉長至40分鐘以上

高峰期(第9-12週):專項模擬與體能整合

最後一個月,訓練將更貼近實際登山情境,像是持續負重爬坡、長時間耐力活動等。這時候除了維持固定的肌力課表外,也要多安排戶外實地訓練。

週次 重點目標 建議頻率 推薦訓練內容
第9-10週 高強度間歇
負重爬坡適應
每週4次
其中1~2次為戶外實際爬山或健走(建議背包10~12公斤)
其他日子維持室內肌力循環訓練,組數提高到4~5組,每組15下以上

結合有氧與肌力:爬樓梯、高抬腿、快速深蹲跳躍等間歇形式;戶外可選擇台北象山、新北五分山、桃園虎頭山等短程步道反覆拉練。
第11-12週 全方位整合與恢復調整
最終實戰模擬

每週4~5次

安排至少1~2次高海拔或較長距離的中級山路線模擬正式登山(如陽明山七星山主東峰連走);室內維持核心和下肢穩定性訓練;注意睡眠與飲食調整以利恢復。

小提醒:

  • 每一次訓練前後都要做好暖身和收操,避免運動傷害。
  • 遇到不適症狀時應適度休息,不要勉強。
  • 可依照個人身體狀況彈性調整訓練內容與重量。
  • 若有特殊疾病或過往受傷史,建議先諮詢專業教練或醫師意見。
  • 逐步增加難度,切勿操之過急,以避免運動傷害。

4. 實用訓練動作與在地器材運用

善用家中與戶外常見器材,打造專屬訓練方案

在台灣,大家常有登山背包、水壺、椅子等生活用品,其實這些器材都能融入肌力訓練,不需要昂貴的健身設備。以下分享幾個實用且容易上手的訓練動作,以及如何結合在地器材,讓準備登山的你也能輕鬆開始鍛鍊。

推薦訓練動作及器材運用表

動作名稱 主要訓練部位 建議器材 操作方式
深蹲(Squat) 大腿前側、臀部 裝滿水的水壺或登山背包 雙腳與肩同寬,雙手抱水壺或背包於胸前下蹲,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
弓箭步(Lunge) 大腿、臀部、核心穩定度 登山背包(可加重) 背著背包,單腳向前跨步下蹲,換腳進行,保持身體直立
伏地挺身(Push-up) 胸肌、三頭肌、核心 無需器材/椅子輔助初學者 雙手撐地,身體打直慢慢下降再推起,可將手放椅子上減低難度
提膝走路(Step-up) 大腿前後側、小腿、平衡感 家中階梯、公園椅凳、石階等 單腳踩上階梯,再換腳交替進行,可提重物增加強度
硬舉(Deadlift) 臀部、大腿後側、腰部力量 裝滿物品的登山背包或購物袋 雙腳與肩同寬,下背打直彎腰提起重物至站直,再慢慢放下還原動作
核心平板支撐(Plank) 腹部核心、全身穩定度 無需器材/瑜珈墊或毛巾鋪地上即可 雙肘支撐,身體打直撐住30-60秒,有餘力可逐漸延長時間或放小型水壺於背增加挑戰性

在地特色訓練小技巧分享

1. 登山背包加重訓練:

利用自己的登山背包裝入書本、水瓶等物品模擬實際登山時的負重感。進行深蹲、弓箭步、提膝走路時都能背著,加強核心及下肢肌群。

2. 水壺當啞鈴:

家裡常見的大容量保溫瓶或寶特瓶,加滿水後就是天然的啞鈴。不論是做深蹲時抱著、或是單手提舉,都很方便實用。

3. 公園椅凳與石階應用:

社區公園的座椅或步道上的石階,是練習提膝走路(Step-up)的好夥伴,也可以進行簡單跳箱動作,但要注意安全,選擇穩固的平台。

自行設計循序漸進方案建議表(以每週三次為例)

第1-4週:入門期 第5-8週:加強期 第9-12週:挑戰期
每組次數/組數建議
(每動作)
10-12下/2組
(輕量負重)
12-15下/3組
(適度負重)
15-20下/4組
(增加負重)
負重參考量
(以深蹲為例)
<5公斤
(空背包/半滿水壺)
>5公斤
(滿載背包/大水壺)
>8公斤
(更多書本/裝備)

以上動作均可根據自身狀況調整強度和組數。運用家中現有資源就能有效訓練,不僅省錢,也貼近台灣在地生活。記得配合暖身與收操,循序漸進才能穩健提升體能,為即將到來的登山旅程做好最完善的準備!

5. 適當休息與飲食建議

在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登山前肌力訓練課表時,除了規律訓練之外,適當的休息和飲食同樣關鍵。台灣氣候濕熱,運動後恢復及營養補充方式,更需要配合本地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來調整。

恢復與休息的重要性

訓練過程中,身體會因肌肉撕裂、能量消耗而產生疲勞。如果沒有給予充分休息,不僅容易受傷,也會影響訓練效果。每週建議安排1~2天完整休息日,讓肌肉有時間修復。此外,睡眠品質也很重要,每晚至少7小時,幫助身體修復與成長。

簡易恢復小技巧

  • 訓練後10分鐘內做伸展,減緩乳酸堆積
  • 可使用滾筒或按摩球放鬆大腿、小腿、背部肌群
  • 若覺得局部痠痛,可冰敷20分鐘舒緩發炎

台灣在地飲食營養補充建議

選擇台灣常見的食材,不僅容易取得,也能貼近家人的飲食習慣,更能持續執行。以下以運動後補充及日常均衡飲食為主:

飲食時機 建議內容 舉例(台灣常見)
運動後30分鐘內 高蛋白+少量碳水化合物,加速修復 豆漿+茶葉蛋、雞胸肉飯糰、溫泉蛋配稀飯
平日正餐 多元蔬菜、優質蛋白質、全穀類主食,避免油炸食品 便當加燙青菜、魚排、地瓜飯;炒時蔬搭配瘦肉或豆腐
間食點心 選擇低糖高纖維,避免高熱量零嘴 水果切盤、堅果、無糖豆漿、米血糕(少醬)
水分補充 運動前後、中途都要攝取足夠水分,避免脫水影響表現及恢復 白開水、無糖綠茶、冬瓜檸檬(少糖)

小提醒:台灣夏天特別注意防曬與鹽分補充!

戶外訓練流汗多,可適量補充鹽錠或運動飲料,但要注意攝取量,避免過量糖分。

總結建議:訓練→恢復→進步的良性循環!

適當安排休息天數,結合符合台灣飲食文化的營養補充,有助於身體更快恢復並提升肌力。記得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,有不適就適度調整強度與頻率,才能走得長遠,迎接挑戰百岳或郊山都不怕!